
如果你常被形容是「很敏感、纖細」,或是非常容易受到驚嚇,那就有可能是高敏感一族。
而身為高敏感一族並不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因為這跟活潑外向等人格特質一樣,只是一種人格特質,而非異常。
但由大多數人不認識「高敏感」,外加對於高敏感的不認同,很容易就認為高敏感是種「異常」,而進一步想要導正這份「異常」。然而,因為不是「異常」所以無法導正,導致我們不斷被高敏感的個性所困擾,嚴重的還會變成焦慮症或是憂鬱症。
什麼是高敏感族群?
高敏感(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其實算是一個很新的詞彙,199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Dr Elain Aron所提出。Aron博士提出了高敏感人會有的四個特質(缺少其中一項就不是高敏感),如下:
1. 思考較深入(想得多)
2. 太過容易受到刺激
3. 情緒反應強烈、共感力高
4. 對些微的刺激也會有所反應
延伸閱讀→什麼一起來了解高敏感到底是什麼《高敏感族自在心法》閱讀心得

什麼時候察覺自己是高敏感族群?
以前我的母親就很常說,我是個很敏感的孩子。
所以我也一直就覺得我是單純的很敏感,但是沒有意識到我就是所謂的高敏感族群。直到我重拾閱讀的興趣以後,接觸到了由Aron博士所寫的這本書《高敏感族自在心法:你並不孤獨,只是與眾不同》才知道我就是所謂的高敏感族群。
只是因為隨著年紀增長,以及有過失眠的經驗等等,讓我已經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可以與我自身的高敏感相處。
在年紀更小的時候,高敏感的確帶給了我不少的困擾,雖然說現在也還是,但是因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可以解決,就漸漸的習慣自己是個高敏感族群。
在還沒摸出與高敏感相處的方法以前,尤其是國高中的時候,因為又正值青春期,那時真的是非常的痛苦,加上國中被霸凌的經驗,讓我之後引發了焦慮、不安、惶恐,變得面對人群不知所措。
雖然在高中時期有交到一群很好的朋友,但是因為一次不小心讓一位朋友不開心而導致被那位朋友冷落了幾天,讓我的心靈更加的受創,雖然之後和好了,但是後來我面對那位朋友的態度都非常地小心翼翼,就怕朋友又因此而生氣。
在這段期間一直陪著我、好好引導我的是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年輕的時候也是屬於高敏感一族。
我有過的都是我母親以前經歷過的經驗。因此她總是很細心、有耐心的用她學到與高敏感相處的方式來教導我。我非常感謝,很打從心底覺得我是個很幸運的人。
因為母親的關係我沒有因此而討厭高敏感的性格,雖然曾經因為高敏感歷經一段不愉快的過去,但是高敏感對於我來說,帶給我的快樂絕對是大於不快樂的。

如何去與高敏感相處
如果你還沒找到與高敏感相處的方法,我可以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議,這些建議應該多少會有一些幫助,雖然我知道說在怎麼多的建議都不如時間的磨練來的有效:
1. 慢慢學會聽不見、看不見一些聲音
高敏感的人會很在意別人。別人的表情有一點點的不對,高敏感的人就會感覺心裡有一陣疙瘩。這點真的是需要時間來慢慢學會的,因為要我們不這麼在意別人真的很難。
尤其是覺得重要的人,像是朋友、家人、情人。就會非常的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我後來慢慢的學會聽不見、看不見其實是覺得很累了,加上失眠的關係,我知道我要先好好的顧好我自己,如果要一直在意他人,就無心顧好自己。
簡單的來說,就是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專注於自我,放掉一些會帶給自己壓力的社交活動。然後轉念思考,其實太過在意別人,對別人來說也是一種壓力。讓自己自由,也讓對方自由。
另外也可以練習《10分鐘入禪休息法》裡的方法,去分析、拆解你在意的人的行為舉動,告訴自己沒事的,對方並不會因為我們怎樣就討厭我們,如果因為一點小事情就討厭我們,代表這個人並不值得繼續交往。
延伸閱讀→是怎樣的10分鐘可以讓人身心充飽電??《10分鐘入禪休息法》讀後心得
2. 給自己充分的休息時間(尤其是大腦!)
我們高敏感人的休息方式與一般人不同。要慎選正確的休息方式,才有辦法讓我們好好充分的休息。因為我們的腦部容易過度運轉,所以除了讓身體可以好好休息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大腦好好休息。
至於大腦要怎麼好好的休息呢?這裡很推薦一個方法,就是冥想加上腹式呼吸法。不用花30分鐘甚至更久的時間去冥想,其實一天10分鐘就夠了。10分鐘的時間如果再加上《10分鐘入禪休息法》的練習,相信可以讓你的大腦好好的休息充電!

總結
不是每個高敏感族群都像我這麼幸運,都有一位高敏感的好母親。因為不了解高敏感而導致高敏感的孩子長大之後有憂鬱症、焦慮症的例子是很多的。
或是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其實在我認識高敏感之前,也對自己的高敏感性格有疑慮,舉例好了,我非常容易受到驚嚇,不管是一點小聲音等等,嚇到的反應也比別人大。
觀察很多人之後發現大家都不會這樣,就很疑惑為何我的膽子會這麼小?就算是隨著年紀增長膽量也還是跟以前一樣。後來才知道因為自己是高敏感的緣故,知道原因之後就多少釋懷了,閱讀了一些高敏感相關書籍,也從裡面慢慢學習到要怎麼跟高敏感的自己相處。
最後要提醒,雖然高敏感本身不是疾病,但如果因為高敏感的關係有了身心方面疾病,建議還是尋求專業的醫療方式來協助會比較好。有了專業的醫療治療,再透過認識自己高敏感的輔助方式,才有機會治好自身的身心疾病。
to be continued…